星期六, 四月 06, 2024

记游



这些天已经吃遍王府井附近比较中意的饭馆,再无新鲜感可言。昨日个,我们决定去后海的九门小吃尝尝鲜。

车站等车时,家严问曰:“不知刷卡的机器啥样?”余笑曰:“时间长河浪淘沙,兰博基尼超驽马。你都快被淘汰了。”家严亦笑,曰::“你小子……”

好容易等来了111,刷卡三次,乃上。车上人挤人,比肩继踵,挥汗如暴雨。齐都临淄,亦如是耶?于是余有叹曰,“操,真他妈热!”

须臾,一少女被挤到我身边,白衣胜雪,身形婀娜,亭亭玉立。微风吹过,秀发飘逸。我心下惴惴,“莫不又是一个Buterface?”老天爷开眼,就在这时,白衣mm转过身来。哎呀呀!!!诗曰:伊人一回眸,英雄口水流……诚哉斯言!这妞真他娘的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车内有如此春光,挤一点也无妨了——不对,应该更挤一点才好!这样我才能跟春色更加亲密地接触呀!我不由得盼着下一站多上来一些人。

车行至沙滩一站,老天爷再次开眼,一口气上来二十几个民工。工人兄弟就是仗义,本来拥挤的车厢变得更加拥挤。我与白衣mm贴身而站,幸福之极。若非边上的一位工人兄弟一直不停地擤鼻涕,大煞风景,就很完美了。

唉,幸福的时光总嫌短暂,这么快就到站了。下车时我心神不宁,竟然踩了白衣mm一脚,在她纯白色的AdiColor上面留下了一个纪念——向毛主席保证我不是故意的!不过她一定会一路想着我的,呵呵。

这时,竟下起了小雨。家严怒曰:“瞧你挑这破地儿!还有多远?”“再走二十多分钟吧。”说罢,余忽感大事不妙。自古父严母慈,我家怎么不是这样?家母抱怨曰,“我累了,随便找一地吃吧。”余大惊失色,连蒙带骗,哄得二人淋雨而行。

杏花春雨江南,后海就像是北京的江南。天降甘霖,水面上浮起淡淡的烟气,如梦如幻。虽然下着雨,我的心情却特别明朗。

行至九门小吃,满眼老北京风情,家严态度忽变,“还挺好,没白来。”余拍马屁曰,“你平常吃好东西吃多了,也该换换口味了。此所以儿子带父母大人来此也。”

家严偏爱恶心的下水,家母青睐奶酪魏,余独爱爆肚之韧劲十足,烧羊肉之鲜嫩可口,茶汤之爽滑诱人……

接完帐,家严问曰,“多少钱?”“不到二百。”家严大喜,曰,“值!这地方真好!”家母埋怨道,“你怎么就知道省钱?掉钱眼里啦?”家严笑答,“一看你就挣不了大钱。”

走出小吃店,已是华灯初上之时。四周的酒吧开始上人了。爸妈左顾右盼,兴味十足。
“我都好几年没来了,想不到变化这么大。”
“当初就是没有战略眼光,要是当初在这买几个院就好了。”
“我都多长时间没逛街了?”
“这还挺有生活情调的。”
……

父母通过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但是,他们在赢得了荣誉、地位、财富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连公交车都感觉新鲜——老爸至今仍从未坐过城铁,随便溜达溜达就当成享受。)。这样到底值不值?思索再三,我还是觉得:值!人不能为自己活着,作为社会的个体,应当为全体服务。成功的喜悦绝对要比自己享受更加令人快乐。只为自己而活无疑是自私的。

换句话说,服务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欢愉,这是双赢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大众文化与独立个性的碰撞



人类的社会属性注定了自身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德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但是如果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人的时候,人又是各不相同的个体。是个体就必然有个性。个性是独立于主流文化而存在的,却又依托于身处社会当中的人,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与主流文化产生交互式接触。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毋需赘述。问题是,独立个性与大众文化产生碰撞时,会发生什么?

要弄清楚刚才的问题,我们必须先明确几个概念:
1、 大众文化并非等同于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是社会中大多数个体都在执行的,而主流文化则是社会舆论倡导的。这两点貌似是一个概念,但还是有区别的。例如,主流文化强调不许说脏话,但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时不时地说一些诸如:×你妈,傻×之类的字眼,这些就是大众文化。
2、 独立个性并非等同于小众文化。
前些天和一个朋友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小众文化不应该有群体,而是一种“个体文化”。他的观点未免有些偏狭。既然曰“众”,便必须是一个群体,即便是“小众”,也应该是一个小群体,而绝非个体。笔者一直认为“文化”应该是一个群体概念。因为文化有发扬和传承的属性。假设个体真的有文化,如何传承?所以,“个体文化”只能说是个性。但是每个人对于词语的定义不同,也不能太过刻板。
3、 道德是一种大众文化。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道德不是主流文化。按照上面举的例子,骂人是大众文化,而我们通常认为骂人是不道德的表现。骂人不道德云云,只不过是现在的舆论导向,是主流文化,而并非是绝大多数人真正做的。道德应该是被主流文化接受的大众文化。换言之,道德是被社会舆论倡导(至少是认可),并且被绝大多数社会分子落实的一种行为。

我们应该庆幸,独立个性有充分的自由可以与大众文化碰撞。倘若在中世纪的欧洲,独立个性是绝对难以张扬的。自文艺复兴、人文运动以降,人类个性得到极大的解放,虽然不能说完全自由,但最起码达到了空前的自由。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个性张扬的成本急剧减小,无限的独立个性,组成了一条长长的尾巴。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利用Google之类的搜索工具在网络海洋中探索千奇百怪的个性孤岛。在这两个大背景下,无数次碰撞悄悄进行着……

由于自身的生理条件和行为模式,人类进化成为群居物种。社会由群体产生;大众文化由社会产生。也就是说,大众文化是社会上多数分子行为模式中重合部分的集合。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一样,这也注定了独立个性与大众文化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有矛盾则必须调和。与大众文化碰撞就是与社会碰撞。对于社会而言,个体无疑是弱势的。所以个体一般都会抑制住自己的个性,使之尽量不与大众文化碰撞。但是极少数个性极强的个体不喜欢被压制,所以他们会尝试与大众文化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这一群体的绝大部分被撞得头破血流,极少一部分将社会向积极的方向撞了一段距离。

我们知道,大众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其不爱变化。因为让社会中的大多数个体改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改变就必然没有发展。所以大众文化并不能促进社会有效地发展。如果独立个性与大众文化碰撞成功,且这个独立个性是无害且有益的,大众文化就会向着良性方向改变,社会将正向发展。反之,社会将反向发展。历史上一些暴君和独裁统治者会利用其独立个性影响社会秩序,但如果用大尺度的眼界看历史,就会发现,大众文化是在良性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需要张扬的独立个性。但如果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独立个性却并非是最好的选择。与大众文化背离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即便最后改变大众文化,为张扬个性者带来很好的回报。但这个几率很小很小。不是所有对人类有益的改变都被采纳。而且,张扬个性是需要成本的。在以前,如果想要让他人知道你的想法,要么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做苏格拉底式的演讲,要么著书立说。而这两种途径的成本都非常高昂。除此之外,以前的主流文化并不提倡改变。从黑暗的中世纪教会到贯穿两千年的中国朝廷,莫不如是。

现在,我们张扬个性时不需要担心被砍头或者被诬以各种罪名而处以火刑。而且,互联网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即便张扬个性时会涉及一些敏感领域,我们也大可以选择匿名发布信息。低成本加上低风险,使得独立个性与大众文化的碰撞愈加频繁,且愈演愈烈。

而且,张扬个性本来就是现在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当独立个性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时,这种碰撞也在所难免了——不管这种“独立个性”是否可以称为真正的独立个性。但我们希望碰撞。碰撞可以带来新思潮。刻意的碰撞也能使人看到一些新东西,即便有些做作。

星期六, 十月 04, 2008

归来后第一篇

当要起笔的时候,才发现,没有什么可说的……